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方案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方案 来源:汇法教育 黄建军 一、总则 (一) 目的 为快速、妥善地处置涉及本校的网络舆情,维护学校声 誉和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学生健 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二)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所有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微博、抖音等)、 论坛、新闻网站等网络平台传播的,涉及本校的各类舆情信 息,包括但不限于: 1.关于校园安全、师德师风、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等的 关于校园安全、师德师风、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等的 负面信息; 2.可能引发公众误解或损害学校形象的失实报道和谣 言; 3.涉及师生个人权益、可能引发网络炒作的敏感事件。 (三) 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学校党支部(或校务会)的统 一领导下,建立“谁主管、谁负责”的应急机制。 预防为主,及早介入:加强日常管理和网络巡查,力争 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将影响降到最低。 快速反应,有效疏导: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把握 布信息客观准确。态度要诚恳,不回避、不推诿。 内外联动,注重效果:对内加强教育引导,对外统一口 径,主动与家长、媒体和上级部门沟通,争取理解与支持。 来源:AI 生成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1.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 作小组”)。 组长:党支部书记、校长(担任总指挥,对应急处置负 总责) 副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安全副校长 成员: 办公室主任:负责信息上传下达、对外联络和后勤保障。0 魔豆 | 6 页 | 238.35 KB | 14 天前3
重庆理工大学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的舆论风波性留学生全部转移至男生公寓入住,目前学校教学秩序正常。二、 传播分析 1、 起止时间 2025 年 9 月 15 日至 9 月 30 日,关于“重庆理工大学安 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相关舆情,全网原发信息共 计 27379 条。从舆情传播过程分析,事件呈现典型的“产生— 爆发—回应—收尾”发展态势,从 15 日舆情发声,到 16 日学校发布官方回应,至 17 日信息扩散导致关注度升高,到 网总计 27379 条相关信息中,负面信息总计 18773 条,占比 68%; 中性信息总计 8431 条,占比 31%;正面信息 175 条,占比 1%。 舆论普遍对该事件持负面态度,质疑学校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 女生宿舍缺乏合理依据,且不尊重女学生隐私。 3、 传播平台分析 综合“重庆理工大学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全网传播平台分析,视频 16837 条,占比 61%;客户端 7170 三、舆情发展及应对 1、 舆情发生(9 月 15 日) 9 月 15 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帖称,重庆理工大学两江 校区在新生报道当日,安排 30 名男性留学生入住女生宿舍楼, 随即引发网络关注。舆论爆发点:学校在未经与学生沟通告知 前提下,“先斩后奏”将男性留学生安排入住女生宿舍,一方 面既不尊重学生知情权,另一方面女学生隐私权也存在隐患。 此外,有部分观点联想到此前山东大学“女学伴”事件,批评重庆80 魔豆 | 9 页 | 416.39 KB | 10 天前3
北邮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师德问题加班熬夜、昼夜颠倒、作息紊乱的生活,大部分郑老师指导 的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生理、心理问题。学生们希望学校、 学院能够明察秋毫,为他们所有人更换导师,并且保护他们 直到毕业。4 月 10 日,北京邮电大学纪委办公室工作人员称, 他们已经关注到了网上的事情,正在调查中。北京邮电大学 研究生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学校第一时间 关注到此事,具体调查情况如果有消息应该在网上对外发 布。 舆情传播趋势 位。 网民观点 北邮 15 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师德问题事件爆出后不 仅引起了学生群体的共鸣,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度思考,网民们一方面支持学生举办导师行 为,另一方面也喜欢学校和有关部门对该事件进行公平调 查。具体如下: 一是有许多网民表示对举报学生的支持,认为他们勇敢 站出来揭露导师的不当行为,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正义之举。 他们指出,导师作为学术引路人,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并关 导师的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 心健康,也败坏了学术风气。他们呼吁学校和相关部门能够 严肃处理此事,维护学术界的纯洁和公正。也鼓励广大学子 站出来,将学术渣子踢出教师队伍。 三是有网民对学校的反应表示关注。他们希望学校能够 认真对待此事,成立专门的调查组进行公正、透明的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他们也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是有网民对我国学术环境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导师压40 魔豆 | 6 页 | 404.63 KB | 1 年前3
马上评丨比食堂绞肉机生蛆更让人担心的是什么日下午,有网友反映,浙江宁波余姚市姚北实验 学校食堂的绞肉机中有大量蠕动的活蛆,现场画面不忍直视。 当天晚上,余姚市联合调查组通报称,情况属实,系该绞肉 机在上次使用后未按要求及时规范清洗导致。目前,学校已 对食堂进行全面消杀、清理。 如果说,大量蛆虫蠕动的瘆人画面,足以让人反胃;那 么这件事情发生后,学校的“第一反应”则更加令人担忧, 也让人理解了如此粗陋的卫生问题为什么会发生。 有媒体曝光了学校处置的现场视频,一位疑似校领导的 有媒体曝光了学校处置的现场视频,一位疑似校领导的 男子在讲话中表示,“我也很痛心,希望大家不要去发抖音、 小红书和朋友圈。你们这样做了,对我们学校,包括对你们, 也不是……”讲到此处卡壳了。 为什么卡壳?因为这位讲话者自己对这套说辞和逻辑 都难以自圆其说,心虚而不知所言。 食堂绞肉机出现蛆虫被家长现场抓包,“捂”成了一个 下意识动作,但又因没捂住而手忙脚乱、狼狈不堪。事实一 再证明,出了卫生安全问题,不是想着反思、整改,而是想 时,进入食堂后厨发现的。这也再一次凸显了家长陪餐制的重要性。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家长主动进入后厨查看,如果 不是家长勇敢曝光,天知道学校食堂的卫生问题居然如此严 重。 没有人比家长对孩子的饮食健康更上心。教育部门一再 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具体到各地各学校, 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落实,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搞走形 式那一套。毕竟,有家长陪餐,校园食品安全也多了很多双 监督的眼睛。0 魔豆 | 3 页 | 104.36 KB | 5 月前3
忻州小学查“户口式”收集信息引众怒:教育管理别踩这三大“红线”“擅长技能”“社会资源”等与教学关联甚微的栏目已让家长犯嘀咕,“是否单亲”这类敏感隐私问题的出现,更是直接触碰 了公众的情绪红线。尽管校方迅速致歉止损,但这场舆情风 波留下的思考,值得所有教育从业者深思——家校沟通的边 界在哪里?学校信息收集的“度”该如何把握? 以下几类“红线”需重点规避,这不仅是对学生和家长的 尊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红线一:隐私边界模糊,把“管理便利”凌驾于“个人权 利”之上 “我的家庭情况和孩子上学有什么关系?”这是许多家长 基本权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的隐私更应受到特殊保护。 学校收集信息的逻辑,本应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非“为了 管理便利”。诸如学生的健康状况、紧急联系人信息等,是保 障校园安全和教学活动的“必要信息”;而家长的职业细节、 社会资源、家庭结构等内容,除非涉及学生特殊帮扶需求且 经家长主动同意,否则都属于“非必要信息”。 部分学校之所以陷入“查户口”的误区,本质上是把行政 思维带进了教育 平” 这一底线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如何, 都能获得平等的关注和发展机会。而要求家长填写“可提供的 社会资源”,无形中传递出一种错误导向,学校可能会根据家 长的“资源价值”来区别对待学生。 现实中,确实有少数学校存在“看家长下菜碟”的现象。 家长职业光鲜、资源丰富,孩子就能获得更多展示机会;家 长普通平凡,孩子就容易被“边缘化”。这种做法彻底扭曲了 教育的公平性,让0 魔豆 | 5 页 | 260.46 KB | 16 小时前3
济南育英中学教师体罚事件的舆论风波话题热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三、舆情发展及应对 1、 舆情发生(9 月 2 日-18 日) 9 月 2 日,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陆续有网民发布和 转发济南市市中区育英中学一学生家长称自家孩子在学校 被班主任田某某体罚虐待视频,但视频内容仅为家长自述, 因缺乏现场证据,未引发大范围关注,至 9 月 18 日 9 月 18 日晚,济南市市中区政府网站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市中区教 育和体育局 日晚,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和体育局就育英中学教 师体罚学生事件发布通报,称当事教师田某某在学生管理过 程中存在师德失范行为,在开学两周内,存在对学生林某某 体罚的不当行为,已对该教师作出记过处分并调离岗位,并 对学校领导给予诫勉,责成学校向学生家长赔礼道歉。舆论 爆发点:官方通报内容认定教师田某某存在体罚学生行为, 明确了对涉事教师的处理决定,但部分观点认为处罚过轻, 未能完全平息舆论质疑。3、 舆情反转(9 月 22 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妇联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育英 中学教师体罚学生事件深入调查。联合调查组的成立标志着 事件进入更高级别的官方介入和系统性调查阶段。26 日晚, 调查组发布通报,主要内容指出经过对学校监控视频的全面 查看,认定田某某作为班主任对林某某实施的体罚行为,出 于教育惩戒目的,不存在虐待、伤害林某某的主观故意,不 存在情节恶劣的情形,未达到刑事立案追诉标准,也不属于 违反治安管理80 魔豆 | 10 页 | 396.22 KB | 14 天前3
校车遇袭撕裂舆论,“正能量”还是“反间计”?校车遇袭撕裂舆论, 正能量 还是 反间计 ? 近日,苏州一载有日本学校学生的校车遭袭,导致包 括一对日本母子在内的三人受伤,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事 件发生后,当地日本学校决定临时停课,日方向苏州有关 部门提出防止再发生砍杀日本人事件和共享详细信息等要 求。此外日本当局也通过邮件提醒在中国的日侨外出时留 意周围情况。据悉,事发巴士站位于该日本人学校北面约 一公里的住宅区,附近居住着不少在当地工作的日本人。 的反日言论,发帖称在苏州日本人学校校车袭击事件相关 “ ”“ 评论区,大量网民表达对袭击者的支持,表示 杀的好 热 ” 血男儿 。 境内的反日潮流从何而来?“ ” 可以看出,境内的所谓 反日言论 已经成为外部势力 对我国进行抹黑和攻击的工具。但是境内的反日潮流从何 而来呢? “ ” 首先,要探究本次事件中的 日本学校 到底从何而 来。根据我国 1995 年颁布的《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的暂行管理办法》,我国允许合法的外国机构、外资企 业、国际组织的驻华机构等申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便 为给外籍人员子女在中国境内接受教育提供方便,促进我 国的对外开放。但此类学校不得招收境内中国公民的子女 入学,学校每年还应将教职人员及学生名册、教材等送当 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进行 的监督和检查。而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仅仅在上海,就 有超过 6600 家日企。可以说,在国内开设日本学校合情合 理。但长期以来,国内有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无视我0 魔豆 | 3 页 | 675.77 KB | 1 年前3
吉林长春一乡村小学只有一名学生就读有一名学生就读。10 月 26 日,当地政府部门一名工作人员 证实,该乡村小学里确实有一名六年级学生就读。对此,岔 路口镇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该小学目前还在正常运 营,具体运营情况需要联系学校负责人了解。不过,据其所 知,目前确实只有一名六年级学生在该校就读。新生村村委 会一名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该生不需要帮助。 数据情况: 总体来看,截至 10 月 28 日 15 时,该事件在互联网平 乡村教育的困境,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空心 化问题愈发明显,乡村学校的生源减少问题日益严重,对未 来乡村学校发展的前景表示担忧。 二是对教育资源分配表示关注。一些网民质疑,为何学 校不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比如与其他学校合并或共享师资, 以提高教育质量。但也有网民认为,尽管只有一名学生,但 学校仍然保持正常运营,这体现了对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均 衡分配的重视。 三是表达自身对乡村发展的思考。有网民认为,这一现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 选择迁往县城或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这导 致许多乡村学校的生源急剧减少,有的甚至面临撤并的局面。 新生村小学的情况就是这一现象的缩影。另一方面,在城市 和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设施完善,师资力量 雄厚。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学校设施简陋, 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叠加人口流失问题,未 来或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现象进一步加剧,进而加剧了0 魔豆 | 5 页 | 155.99 KB | 1 年前3
自闭症学生遭劝退,教育公平不应是一纸空文劝退一名患 有自闭症的学生。 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涉事各方相继作出回应。广东省机 械技师学院表示,将由广东省残联对学生进行专业评估。若 该学生通过评估,学校将尽快办理入学手续;如果没有通过 专业评估,学校会积极推荐其前往其他合适的学校就读或推 荐就业,“我们肯定会与家长协商一致,充分保障学生的权 益”。广东省残联教育就业部一名工作人员则回应,残联已 关注到此事,目前正在进一步跟进。 源:大河报)舆论呈现分化趋势,双方对立观点各执一词 该事件一经传播,舆论迅速发酵,公众普遍聚焦于“教 育公平”与“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议题进行讨论。 有观点认为该学生此前能够在普通学校就读,且通过该 学校的面试,证明其具备相应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呼吁校方 录取该生,维护残障人士正当权益。该生家长也在接受媒体 采访时表示,孩子虽被诊断为自闭症,但具备独立学习和生 活能力,并未对校园秩序构成实际威胁。部分观点则质疑学 多。校方程序过错叠加弱势群体敏感话题诱发负面舆情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事件之所以引发强烈舆论反弹,首 先在于校方在录取与管理环节存在明显过错。学生已经收到 了录取通知书并完成报到手续,意味着学校与学生之间已建 立了入学关系。校方在录取前未进行充分评估,却在入学后 以“存在自闭症”为由提出劝退,容易被公众解读为录取环 节把关不严、责任意识不足,甚至有将自身失职转嫁给学生 与家庭之嫌。0 魔豆 | 5 页 | 218.72 KB | 2 月前3
当校园午餐沦为孩子的“隐形毒药”当校园午餐沦为孩子的“隐形毒药” 一盒发臭的虾仁鸡蛋,不仅刺痛了孩子们的味蕾,更撕 裂了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最后的信任底线。近日,上海市部 分中小学校的午餐质量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件的起因 是多家学校的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反映,其孩子在校食用的午 餐中,一道名为“虾仁炒鸡蛋”的菜品出现明显的异味、发 臭现象。孩子们向家长投诉饭菜“难闻”、“吃不下去”, 甚至有学生食用后出现肠胃不适的症状。此事一被曝出不但 议。 图源:现代快报一、事件发展经过: 家长曝光与舆情发酵: 事件最初由学生家长在微信群和 微博等平台曝光,并配发了相关午餐的照片及与学校沟通的 截图,迅速引发其他家长的共鸣和大量转发,舆情迅速升温。 学校与供应商回应: 面对家长的强烈质疑,涉事学校纷 纷发布声明,表示已启动调查,并暂停了与绿捷公司的合作。 供餐企业绿捷也发布道歉声明,承认公司存在管理漏洞,并 承诺配合调查、进行整改。 的高度重视。记者联系到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党群办,工作 人员说:“第一时间获悉情况后,我们就与相关学校联系了 解,主要是市里供餐公司的菜品供应问题,我们全方位高度 重视,相关科室也都在跟进。目前在做针对此次事件的调查, 我们的出发点是要维护校园食品安全。”该工作人员称,校 方第一时间撤回了相关菜品,没有学生食用到。“各校套餐 有区别,有的学校并没有该菜品”,目前该区校园餐供应平 稳。 令人揪心的是,这并非孤例,而是校园餐饮安全问题冰0 魔豆 | 4 页 | 177.39 KB | 2 月前3
共 76 条
- 1
- 2
- 3
- 4
- 5
- 6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