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下) 来源:《秘书》杂志及微信号“mishuzazhi” 作者: 赵萍丽 徐泱泱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五大理论路径 (四)技术治理路径 技术治理路径强调依托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 预警、研判和应对。该治理路径以满足公众诉求和增进社会 和谐稳定为核心价值导向,以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成效为目标, 注重网络舆情治理的技术支持与保障、网络舆情风险治理的 非 非人格化和标准化,以及多元主体的实质性参与。其治理方 式逐渐走向赋权共治,治理思路走向数据理性,治理议程走 向交互型沟通,治理模式走向主体平等、权责清晰的并联型 样态,从而大幅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协同性、精准性、民主 化。 1.数字时代的网络舆情风险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舆情经历由简单到复杂 的嬗变过程,其规模大、形态多、变化快、价值低的新特征, 以及网络暴力、网络水军、歪风邪气等网络舆情乱象,给数 以及网络暴力、网络水军、歪风邪气等网络舆情乱象,给数 字时代的网络舆情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既有的回应治理路径 和法治治理路径无法有效覆盖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的各个阶 段,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治理失灵的状态。“大数据悖论” 带来诸多治理困境。一是技术困境。数字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容易产生同 质化竞争;网络数据信息传递内耗大,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和 数据安全问题。此外,大数据技术人才缺乏、网络舆情分析 算法简单、数据质量良莠不齐、数据孤岛与数据鸿沟等问题0 魔豆 | 10 页 | 240.70 KB | 18 天前3
7月男婴被2名女童杀害未立案引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难题讨论岁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核准追诉,但均严格限定在“情 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范畴内。本案的处理恰恰体现了法律的 谦抑性,刑罚并非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唯一手段,其优先价 值在于保护而非惩戒。 (三)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深层次矛盾 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情法冲突,更直指当前未成年人犯罪 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第一是“惩戒—矫治”环节存在问题。根据《预防未成年 人犯罪法》,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实施矫治教育, 网络。 三、需探索情法兼顾的治理体系 百章舆情认为,化解此类矛盾,需构建“法律底线不可破,情感诉求有回应,制度漏洞能填补”的治理框架。正如专家所 说的,“法律的终极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正义不仅要 实现,还要以让人感受到的方式实现” ,“如何让法律的温度 与力度并存,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规则下学会敬畏生命。” 广西百色这起悲剧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从来不 是 “情与法” 的单选题,而是“如何用制度温度填补法律刚性0 魔豆 | 5 页 | 468.81 KB | 7 天前3
中国治沙新思路惊艳世界 光伏板下养出“光伏羊”国、英国、奥地利等国专家前来考察,因为他们也面临着同 样的世界性难题:如何既发展新能源,又保护环境?塔拉滩 模式提供了一个花钱少、效益高的完美样板,具有很强的推 广价值。 二、未来的生态治理,思路必须转变。 塔拉滩案例的舆论热潮,为未来的生态治理方向提供了 深刻启示: 1、从“对抗”到“共生”:过去我们治沙,想着是“人 定胜天”,拼命和沙漠“硬刚”。但现在看来,最高明的办 法是借助自然的力量,引导自然为我们工作,像请羊吃草一 的创新留出空间。总结: 谁能想到,这一切都始于一场美丽的意外?塔拉滩的故 事告诉我们,保护地球不一定要付出巨大代价,最高级的智 慧,是找到那条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道路。这无 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沙漠治理,点亮了一盏充满希望的明灯。0 魔豆 | 3 页 | 289.93 KB | 10 天前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2024 年的久远程度,冷色模型说明文 献发表时间离 2024 年时间较远,暖色模型说明离 2024 年 时间较近。图 2 中最大的模型节点是“网络舆情”和“突 发事件”,随后是“应急管理”“舆情治理”“舆情传播” “舆情演化”“新媒体”“信息生态”等。图 2 2009—2024 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分布图 利用 CiteSpace 知识图谱工具中的时间线功能对样本 文献中的热点进行研究,绘制出样本文献的时间轴可视图 分析法的研 究中往往针对个别案例,由于各案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所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完全应用到 所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治理 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治理方面,定性和定量 的方法都较为常见。 张一文、齐佳音等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系统模型仿真 模拟非常规突发事件热度涨落规律,探究网络舆情传播演 化机制,为控制舆情扩散和引导传播提供有力帮助。庄文 化机制,为控制舆情扩散和引导传播提供有力帮助。庄文 英、许英姿、任俊玲也利用主题分析和传播动力学进行建 模,探究突发事件舆情演化的主要特征。杜泽、张晓杰构 建动态平衡模型,从三维视角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 舆情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毕鹏、陈伟、丁小洲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传播动力学理论与演化博 弈理论,构建了 SIR 演化博弈模型,探索网络舆情从形成 到消亡的动态演化规律以及主体决策博弈演化过程。刘华 欣0 魔豆 | 11 页 | 508.02 KB | 12 天前3
当前舆情处置中的四种不良范式头疼医头——困于表象的治标不治本。“头疼医头”的 典型特点是“重处置、轻预判”,习惯在舆情发酵后被动应 对,缺乏前期的风险防控意识。其本质是缺乏系统思维,将 现象等同于本质,把复杂问题简化为单一症状。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常见表现为:不建立日常舆情监测机制,对潜在风 险缺乏预判,直到舆情大规模爆发才“紧急响应”;不升级 舆情处置方法论,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消除可见症状”上, 每次应对都“从零开始”,同一类问题反复引发舆情;不总 于形象管理的异化,这种碎片化应对暴露出三重认知缺陷: 一是将舆情与问题割裂,忽视其预警价值。一些地方将舆情 视为需要消除的症状,而非社会治理的信号灯,对公众关切 的问题沉默不答,对负面信息采取“封堵删”等强硬手段, 甚至要求相关主体统一噤声,认为“不回应舆情就没有舆情”; 二是将处置与治理分离,缺乏系统思维。部分主体将舆情处 置等同于形象维护,为了掩盖问题、粉饰太平,不惜编造谎 言、隐瞒真相,试图用“面子工程”替代“问题解决”;三 之后一切照旧。不难发现,以上四种范式共同特征都是“局 部止痛”,而真正需要系统性修复的本位主义的“臀伤”,仿佛被刻意绕开。也许,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头疼医臀”— —只有当“每次舆情处置都是改进社会治理的机会”成为标 准流程,公众才会相信:每一次热搜的尽头,不是情绪消散 后的遗忘,而是责任落地生根的回响。0 魔豆 | 6 页 | 172.15 KB | 12 天前3
滴滴分公司负责人被查背后,监管问责亟需常态化滴滴分公司负责人被查背后,监管问责亟 需常态化 最近,云南红河州滴滴出行分公司负责人被立案调查 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事件表面上是一家地方公司的问 “ ” 题,实质上折射出网约车行业治理的 老毛病 :整改年年 喊,问题年年在。人们早已不缺对滴滴的关注,而是越来 “ 越质疑,在一次次通报和整改之后,信任什么时候才能 双 ” 向奔赴 ? “ 从这次调查看,问题并不复杂,就是分公司 敷衍整 实考题。平台经济的生命线是信任,而信任的前提是责任 如果监管层不能形成持续、有效、公开的监督机制;如果 企业依旧将整改当作公关动作;如果从业者自身不守规则 不讲底线,那么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重演。 行业治理的关键,是让监管有牙齿、企业有敬畏、从 业者有底气。在此,分别向地方监管部门、滴滴等平台公 司、正规营运驾驶员提出三点呼吁: 地方监管部门要敢于向滴滴这类大企业较真,更要敢 “ ” 于 亮剑0 魔豆 | 4 页 | 594.84 KB | 27 天前3
“私域”直播犯罪现状分析及风险研判过私域渠道,如微信群、小程序等,以发红包、抽奖、免费体 检、养生讲座等方式将受害者拉进微信群,再分享私域直播链 接,只有被邀请的特定用户才能进入直播间。当前,私域直播 犯罪呈现隐蔽化、链条化与跨地域化特征,成为网络综合治理 的难点。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色情低俗直播、网络赌博、虚假 诈骗及传销裂变等领域。其犯罪手段依托微信群、小程序等封2 闭社交生态,利用熟人信任降低用户警惕,结合 AI 换脸、虚拟 直播间等技术 私域场景下新型犯罪的行为界定模糊,形成法律监管灰色地带。 此类犯罪不仅导致个体财产损失与信任危机,还衍生出未成年 人保护缺失、非法集资引发金融风险等次生问题,亟需强化技 术监测与跨部门协同治理。 二、私域直播犯罪类型特点分析 (一)色情低俗直播 色情低俗直播在私域直播中屡禁不止,其特点在于利用“付 费观看”“互动福利”等手段诱导用户打赏或私下交易。犯罪分子 通过直播平台发布低俗、色情内容,吸引用户进入直播间,并 公众普遍担忧,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助长不良内容扩散,例 如用户观看一次低俗直播后,后续平台持续推送同类内容。这 种“技术中立”与“社会责任”的冲突,成为舆论争论的核心。 (二)“平台责任缺失”的质疑声浪 舆论认为,平台在私域直播治理中存在明显失职。色情直 播源于群聊分享,但平台仅采取限流措施,未追溯源头。部分 舆论指出,平台为追求流量默许“擦边球”内容,例。此外,用 户实名认证机制形同虚设,黑产团伙批量注册虚假账号用于传5100 魔豆 | 11 页 | 33.50 KB | 11 天前3
官方迅速介入西安女孩寒穿拖鞋捡食,舆论不满在于何处?时安置至社会儿童福利院。图片来源:央广网 网民观点主要涉及三方面: 谴责家长监护失职:大量网民怒斥女孩父亲漠视子女权 益,在妻子离世后未尽监护责任,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 规定,让幼童陷入生存困境。 质疑基层治理缺位:不少网民对村干部将女孩流浪称为 “逛游”表示不满,质疑村委会、学校、儿童督导员等未及 时发现孩子辍学和流浪问题,儿童保护机制形同虚设。 两类态度看待官方处置:部分网民认可多部门快速响应, 连夜启动处置程序,入学安排、低保办理、福利院安置等关 键举措均在舆情发酵后的 24 小时内密集公布,行动时机高 度契合舆情热度,形成典型的“舆情倒逼行动”的明显特征。 诚然,舆论监督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但是一旦出 现需要“舆论监督”来推动改善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有关部 门在某一方面存在工作缺失。如本次事件直接暴露出当地基 层部门对辖区内的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存在不足,对辖区内高 风0 魔豆 | 4 页 | 128.54 KB | 3 天前3
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第三,间谍活动针对社科、外语类学生。伪装成“智库 研究员”或“跨国公司 HR”,以“了解中国社会心态”“完成文化课题”为名,安排其对特定政府部门、社会群体进行“田 野调查”,实则刺探我方社会治理的敏感信息与薄弱环节。 三、间谍战线延伸从“高等学府”到“基础教育”的长 期投资 更令人警惕的是,渗透的魔爪已伸向心智尚未成熟的低 龄群体。据网民反馈,一些境外机构以“国际青少年夏令营” 直接侵蚀的是我们思政教育的核心成果。 七、构建教育领域的“反渗透”防火墙 面对这场针对教育领域的无声之战,舆情场域的反应既 是国民安全意识的体现,也为我们构建防护体系提供了重要 启示。 首先是公众焦虑与治理期待。案件披露后,舆情场上最 显性的情绪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焦虑。“孩子这么单纯, 怎么防?”“学校的安全教育够不够?”这些声音反映了社 会对加强校园安全、净化育人环境的强烈期待。 其次是成 其次是成功进行“议程设置”。国家安全机关近年来主 动、透明地披露涉学案件,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议程设置”,有效唤醒了教育系统的警惕性。但挑战在于,如何避免因噎 废食,在强调安全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对 外开放,考验着治理的智慧与平衡。 八、百章舆情的三点建议 尽快建立“校园安全”的立体防线。高校和中小学应将 国家安全教育,特别是反渗透、反策反教育,纳入新生入学、 教师入职的“必修第一课”。不仅要讲案例,更要教授识别0 魔豆 | 7 页 | 265.23 KB | 12 天前3
云南“野人小孩”事件:官方的“无奈”背后,还有更多该做的事发现家庭无法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应依法采取临时监护、 寄养、心理干预等措施。这不仅是保护,更是法律责任的体 现。儿童权益保护不是“看心情”的慈善行为,而是国家的刚性义务。 从“回应”到“行动”:舆情治理要有后续、有温度。此次 事件中,官方通报速度确实较快,体现了对舆情的高度敏感。 但公众需要的不仅是“快”,更是“实”。在舆情应对中,及时 通报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后续是否能公开、持续、有效。 与讨论,都是社会良知的一次呼唤。官方已经 行动,但保护儿童的工作不应止于“调查属实”与“劝导教育”。 真正的结束,不是通报的句号,而是制度的启动与社会的觉 醒。当回应从“穿衣”转向“成长”,当治理从“通报”走向“守 护”,我们才算真正给了这个孩子一个新的开始。0 魔豆 | 4 页 | 188.25 KB | 28 天前3
共 20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