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小学查“户口式”收集信息引众怒:教育管理别踩这三大“红线”尖。表格里 “擅长技能”“社会资源”等与教学关联甚微的栏目已让家长犯嘀咕,“是否单亲”这类敏感隐私问题的出现,更是直接触碰 了公众的情绪红线。尽管校方迅速致歉止损,但这场舆情风 波留下的思考,值得所有教育从业者深思——家校沟通的边 界在哪里?学校信息收集的“度”该如何把握? 以下几类“红线”需重点规避,这不仅是对学生和家长的 尊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红线一:隐私边界模糊,把“管理便利”凌驾于“个人权 “我的家庭情况和孩子上学有什么关系?”这是许多家长 看到“是否单亲”一栏时的直观疑问。在法治观念日益普及的 今天,“隐私权”早已不是抽象的法律概念,而是每个公民的 基本权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的隐私更应受到特殊保护。 学校收集信息的逻辑,本应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非“为了 管理便利”。诸如学生的健康状况、紧急联系人信息等,是保 障校园安全和教学活动的“必要信息”;而家长的职业细节、 社会资源、家庭结构等内容,除非涉及学生特殊帮扶需求且 社会资源、家庭结构等内容,除非涉及学生特殊帮扶需求且 经家长主动同意,否则都属于“非必要信息”。 部分学校之所以陷入“查户口”的误区,本质上是把行政 思维带进了教育场景——觉得“多收集点信息总没错”,却忽 略了隐私保护的核心原则:不是“能收就收”,而是“需收才收”。 随意触碰隐私边界,看似是“精细化管理”,实则是对家长信 任的透支,更可能让孩子因家庭差异产生自卑心理,违背了 教育的人文温度。 红线0 魔豆 | 5 页 | 260.46 KB | 17 小时前3
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学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10要10做”郭务强: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学校网络舆情危机应 对“10 要 10 做” 来源: 郭务强 校园舆情是指教师、家长和学生针对各种校园和社会现象、问题所表 达的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的总和。 通常涉及学生管理、学生身心安全、教师管理、不公平待遇、学校设 施建设、学术不端、性侵性骚扰、师生矛盾、高层人事变动、学生间 矛盾等。 当今网络时代,学校作为知识与思想的汇聚地,校园舆情应对工 作显得尤为重要。 动沟通,下好先手 棋,打好主动仗,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如有所学校因为食堂卫生问题引起学生及家长不满,引发网络舆情。 学校对此高度重视,主动出击,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及时整改,最 终化险为夷。 所以,要勇敢迎接挑战,用我们的真诚和行动,引导舆论的走向。 三要尊重家长和学生,做他们的“贴心人” 家长和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试图糊弄他们的举措都是徒劳,最 终适得其反。 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 常识应对舆情。 在家长和学生眼里,要做能懂他们心事的“贴心人”。 站在他们的角度,倾听他们的声音,真诚回应他们的关切。 如一所小学被曝光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家长和公众对此表示担忧。学校尊重家长和学生对意见,立即停止了食堂的运营,并邀请第三方 食品安全机构进行检测。 同时,学校通过家长会和学校网站公布了检测结果,并解释了采取的 改进措施。 通过沟通,学校有效地缓解了家长的担忧,并强化了对食品安全的重0 魔豆 | 7 页 | 144.71 KB | 11 天前3
小天才电话手表大搞“儿童社交”的罪与罚“ ” 部分账号标注 虚拟商品不退不换 。针对家长限制使用时 间的学生提供账号代运营冲赞服务。闲鱼等平台公开售卖 破解教程,涉及长昵称修改、隐藏功能启用等操作,宣称 “ ” 包成功 。 这种灰色产业链的形成,与小天才封闭的社交生态密 切相关。品牌采用排他性好友添加机制,不同品牌手表无 法互加好友,导致非小天才用户被排斥在社交圈外。家长 “ ” “ 因孩子 无法融入同学圈子 被迫购买中高端型号,形成 每日耗时 6 小时刷赞、维护账号,影响学习与睡眠。有 9 岁儿童参与账号交易,将社交地位量化为点赞数,甚至因 “ 点赞数低遭遇孤立。家长群体聚焦 价值观扭曲与沉迷风 ” “ ” 险 ,小红书 小天才家长圈 话题下,大量留言提及孩子为 “ ” 冲大佬榜 拒绝户外活动,有家长曝光孩子偷偷用零花钱 “ ” 买刷赞服务,引发 童年被量化 的集体焦虑。 其次是企业责任缺位与监管失职。律师指出,小天才 儿童智能设备的信任度下降,家长开始质疑产品设计初衷 与企业社会责任。事件给企业应对与行业治理启示 百章舆情认为,先要重构产品设计伦理,回归安全本 质。 “ ” 儿童智能设备企业需将 未成年人保护 嵌入产品设计 源头。可借鉴小天才 Z11 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但需升级 “ ” 监管模块。一是强制开启 监护人远程管控 ,社交互动、 “ ” 账号修改需家长二次验证。二是设置 使用时长阈值50 魔豆 | 5 页 | 325.32 KB | 4 天前3
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方案舆情处置的“黄金时间”,主动发声,澄清事实,疏导情绪。实事求是,坦诚沟通:处置工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发 布信息客观准确。态度要诚恳,不回避、不推诿。 内外联动,注重效果:对内加强教育引导,对外统一口 径,主动与家长、媒体和上级部门沟通,争取理解与支持。 来源:AI 生成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1.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 作小组”)。 组长:党支部书记、校长(担任总指挥,对应急处置负 保卫负责人:负责校园安全事件的线下处置与调查。 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 提供技术支撑,负责校园 网信息监控。 各年级组长/班主任: 负责本年级/班级的舆情信息收 集和初步核实,做好学生及家长的直接沟通工作。 2.工作小组主要职责: (1)决策和启动应急响应。 (2)组织研判舆情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 (3)审定处置方案和信息发布口径。 (4)指挥、协调各成员开展具体处置工作。 三、舆情分级与应急响应 根据舆情的紧急程度、危害大小、影响范围和发展态势, 分为三个级别: (一) 一般舆情(蓝色预警) 1.特征:内容指向具体且微小的问题,事实比较清晰; 传播范围小,主要在校内家长群、本地论坛等;社会关注度 低。 2.响应措施(Ⅳ级响应): (1)涉事部门(如班主任、相关处室)第一时间核实 情况。 (2)德育处或办公室指导涉事部门,通过班级群、电 话等方式向直接相关方进行解释说明。0 魔豆 | 6 页 | 238.35 KB | 14 天前3
济南育英中学教师体罚事件的舆论风波济南育英中学教师体罚事件的舆论风波 一、事件概述 2025 年 9 月初,有学生家长在网络发布视频称济南市 市中区育英中学教师田某某对其儿子进行包括批评、罚站、 扇耳光、趴地下捡桌牌等体罚行为,引发舆论大范围关注。 9 月 18 日晚,济南市市中区政府网站发布情况通报,称当地 教育和体育局在事发后立即成立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查明 涉事教师田某某存在对学生林某某存在体罚等不当行为,对 条,占比 78%; 中性信息总计 2752 条,占比 21%,正面信息 70 条,占比 1%。 舆论普遍对该事件持负面态度,前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体罚 行为严重越界,在调查组通报发布后转而批评涉事学生家长 未查清事实原由便通过网络发声维权,严重浪费社会资源, 且对涉事教师心理、事业产生严重影响。3、 传播平台分析 综合“济南市市中区育英中学教师体罚学生”全网传播 平台分析,视频 6104 条,占比 话题热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三、舆情发展及应对 1、 舆情发生(9 月 2 日-18 日) 9 月 2 日,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陆续有网民发布和 转发济南市市中区育英中学一学生家长称自家孩子在学校 被班主任田某某体罚虐待视频,但视频内容仅为家长自述, 因缺乏现场证据,未引发大范围关注,至 9 月 18 日 9 月 18 日晚,济南市市中区政府网站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市中区教 育和体育局调查核实,育英中学一年级班主任田某某因在班80 魔豆 | 10 页 | 396.22 KB | 14 天前3
“我想捅死自己!”:辅导员如何化解退宿引发的生死危机——一个复合型心理危机干预的深度剖析与启示系统,是学生走出困境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效的家校协同 绝不是简单的给家长发通知和提要求,而是家校定期沟通、默契配 合,形成教育合力。辅导员在危机初步解除后,第一时间向山山向 家长说明山山曾面临的极端自杀风险及其诱因,同时强调当前学校 已采取的紧急安全措施和初步稳定情况。并着重建议家长近期密切关注山山的睡眠状况和情绪波动,在家中营造放松、无压的环境。 辅导员还赠送山山家长《做孩子一生的贵人》《高压年代》等书籍, 定期与山山父母交流书中智慧,帮助山山家长找到关怀孩子的切入 点和正确方法,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懂方法、有智慧、能给力的 “贵人”和坚强后盾。 (六)长效固本——为制度装上人文轴承 山山的案例暴露出学校现有退宿流程刚性过强、灵活性不足的痛 点,以及部分环节对个体特殊困境缺乏有效响应机制的问题。为从 根本上预防类似危机,推动管理服务提质增效,辅导员向公寓管理 中心提交了《关于优化学生离校退宿流程及建立应急帮扶机制的建0 魔豆 | 8 页 | 257.18 KB | 3 天前3
云南“野人小孩”事件:官方的“无奈”背后,还有更多该做的事注的,是孩子是否得到真正的保护与治疗,而非简单的教育 “纠正”。 二、舆情背后的痛点:无奈、灰区与责任边界 可以理解,官方在处置此类事件时确实存在现实难点。 孩子确为亲生,没有明显外伤,家长对外沟通抗拒,且跨省 流动频繁,属地管理存在障碍。这些都让介入和处置难度陡 增。但“无奈”不能成为“不作为”的理由。一个孩子在公共场 所衣不蔽体、以动物般姿态行动,本身就突破了社会的基本 道 能被“看得见、管得住、护得好”。儿童保护体系不能在地图 的边界上失守。 从“事件”到“教育”:用个案推动社会反思。“野人小孩” 事件不仅仅是个案,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公众对儿童教育 与家庭权力边界的模糊认知。很多家长以“另类教育”为名, 实则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与人格尊严。政府和社会组织可 以借此契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和公众宣传,推动儿童权益 保护从法律走向社会共识。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服从”, 而是帮助他们“成长”。0 魔豆 | 4 页 | 188.25 KB | 28 天前3
官方迅速介入西安女孩寒穿拖鞋捡食,舆论不满在于何处?部门连夜介入,于 11 月 12 日明确将优先保障女孩入学,同 时按程序推进将其家庭低保纳入相关工作,目前女孩已被暂 时安置至社会儿童福利院。图片来源:央广网 网民观点主要涉及三方面: 谴责家长监护失职:大量网民怒斥女孩父亲漠视子女权 益,在妻子离世后未尽监护责任,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 规定,让幼童陷入生存困境。 质疑基层治理缺位:不少网民对村干部将女孩流浪称为 “逛游”表示不满,质疑村委会、学校、儿童督导员等未及0 魔豆 | 4 页 | 128.54 KB | 3 天前3
云南“赤裸小孩”事件通报究竟做对了什么?通报的价值不止于平息一起舆情,更在于传递正确的导 向。这份通报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模仿宠物狗爬行 是孩子天性”“自然教育要融入社会规则”等通俗表达,厘 清了教育理念的边界;通过父亲李某某“向公众道歉”的心 声,引导家长反思监护责任。 更可贵的是,它不回避工作的开放性——明确告知“将 建立健康档案持续跟踪”,主动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监督”, 展现了“不遮不掩、接受监督”的底气。这种透明不仅化解了矛盾,更搭建起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桥梁,让“共同守护未0 魔豆 | 6 页 | 247.77 KB | 6 天前3
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七、构建教育领域的“反渗透”防火墙 面对这场针对教育领域的无声之战,舆情场域的反应既 是国民安全意识的体现,也为我们构建防护体系提供了重要 启示。 首先是公众焦虑与治理期待。案件披露后,舆情场上最 显性的情绪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焦虑。“孩子这么单纯, 怎么防?”“学校的安全教育够不够?”这些声音反映了社 会对加强校园安全、净化育人环境的强烈期待。 其次是成功进行“议程设置”。国家安全机关近年来主 动、0 魔豆 | 7 页 | 265.23 KB | 12 天前3
共 11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