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学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10要10做”郭务强: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学校网络舆情危机应 对“10 要 10 做” 来源: 郭务强 校园舆情是指教师、家长和学生针对各种校园和社会现象、问题所表 达的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的总和。 通常涉及学生管理、学生身心安全、教师管理、不公平待遇、学校设 施建设、学术不端、性侵性骚扰、师生矛盾、高层人事变动、学生间 矛盾等。 当今网络时代,学校作为知识与思想的汇聚地,校园舆情应对工 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学校处置校园舆情,不应止于“删帖”, 而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挑战。 一要以理服人,做学习的“小能手” 想要在校园舆情中游刃有余,先得让自己成为知识的“海洋”。 深入学习,才能洞察秋毫,用道理说服人心。 脑袋里装满了知识,说话才有底气。 别忘了,新媒体的浪潮中,我们也要做个冲浪高手,掌握网络传播的 脉搏,提高舆情研判的敏锐度。 理,应对舆情时才 能做到以理服人。 要加强理论武装,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熟悉新媒体,科学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不断提升舆情跟踪研判能力。 二要迎接挑战,做主动出击者 面对校园舆情,别怕,更别躲! 如果存在怕和躲的心态,就容易始终处于被动应付、消极应对的局面。 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接触新媒体,主动联系,主动沟通,下好先手 棋,打好主动仗,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如有所学0 魔豆 | 7 页 | 144.71 KB | 11 天前3
202510涉高校热点舆情.........................13 (二)校园安全与学生心理问题可能集中爆发...........................13 (三)高校就业压力与数据造假风险叠加...................................13—1— 前言 整体来看,2025 年 10 月,高校舆情主要涉及校园管理、 学术诚信及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虽然当月高校相关的单个 生反对空调租赁、中南大学斥资购房改宿舍等事件体现了学 生对校园基础设施的强烈关注。舆论焦点集中在高校服务的 “性价比”与“公平性”,这类舆情门槛低、情绪强、传播 快,往往通过短视频、社交截图等形式迅速引爆舆论,成为 当前校园治理体系中最容易引起集体共鸣的风险点之一。 此外,江西新余学院保安殴打流浪狗、云南大学剧组撞 死校园流浪猫、滨州职业学院学生感染诺如病毒等事件密集 发生,引发公众对校园安全与管理责任的强烈质疑。部分高 出高校危机处置机制仍偏被动与单一。 一、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 10 月,高校舆情主要集中在校园安全、校园基础设施、 教育发展趋势等领域。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校园基础设施 和服务相关舆情,包括宿舍环境差、空调租赁、学校购房改 宿等问题,集中暴露高校后勤与资源配置矛盾;二是安全与 伦理类舆情,如流浪动物处置、学生健康事故、师生不当行 为等事件,凸显校园安全与道德治理压力;三是教育与学术 类舆情,如“AI 代写论文”“研究生学费上涨”“大学生毕0 魔豆 | 16 页 | 495.30 KB | 21 天前3
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方案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二)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所有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微博、抖音等)、 论坛、新闻网站等网络平台传播的,涉及本校的各类舆情信 息,包括但不限于: 1.关于校园安全、师德师风、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等的 负面信息; 2.可能引发公众误解或损害学校形象的失实报道和谣 言; 3.涉及师生个人权益、可能引发网络炒作的敏感事件。 (三) 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学校党支部(或校务会)的统 组长:党支部书记、校长(担任总指挥,对应急处置负 总责) 副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安全副校长 成员: 办公室主任:负责信息上传下达、对外联络和后勤保障。 德育主任/政教主任: 负责学生思想教育、行为管理, 与班主任协同开展工作。 教导主任:负责处置与教学事务相关的舆情。安全保卫负责人:负责校园安全事件的线下处置与调查。 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 提供技术支撑,负责校园 网信息监控。 各年级组长/班主任: 负责本年级/班级的舆情信息收 实 情况。 (2)德育处或办公室指导涉事部门,通过班级群、电 话等方式向直接相关方进行解释说明。 (3)工作小组办公室关注动态,防止发酵。(二) 较大舆情(黄色预警) 1.特征:内容涉及校园安全、师生冲突、收费问题等敏 感话题;在本地网络平台形成热点,点击、评论量较高;已 引起部分家长和媒体的关注。 2.响应措施(Ⅲ级响应): (1)发现人立即报告工作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报副组 长、组长。0 魔豆 | 6 页 | 238.35 KB | 14 天前3
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间谍案件说起百章舆情观察:从国安机关公布的教育领域 间谍案件说起 近期,国家安全部披露的一起“某国驻华使馆外交官以 兼职名义拉拢研究生金某搜集敏感数据”的案件引舆论广泛 关注。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境外间谍以求职等名义利诱青 年学生#、#警惕求职兼职中间谍圈套#等话题热度迅速攀升。 对于公众而言,这是一次国家安全意识的集中唤醒。但 对于我们教育领域舆情观察者而言,这更是一个标志性信号, 就是象牙 就是象牙塔已不再是远离政治硝烟的净土。下面百章舆情将 深入剖析间谍活动如何将触角伸向校园,以及这场看不见的 战争如何在舆情场上激起波澜。 一、间谍活动渗透的目标改变,从“核心涉密”到“普 遍撒网”,教育系统成“沃土” 传统的反间谍叙事中,目标往往是手握核心机密的专家 或身居高位的决策者。不过,当前的渗透策略已发生深刻嬗 变,呈现出目标“泛化”、手段“软化”和领域“融化”的 新特征,而教育系统,因其开放性、前瞻性和人才聚集性, 策反前置 到职业生涯起点的“期货式投资”。 其次,间谍活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其改善生活的 迫切需求,通过“高薪兼职撰稿”“课题调研助理”等名义, 以“千字千元”的优厚稿酬,诱导其有偿搜集校园内并不起 眼但属于内部资料的科研动态、专家通讯录、会议纪要等。 第三,间谍活动针对社科、外语类学生。伪装成“智库 研究员”或“跨国公司 HR”,以“了解中国社会心态”“完成文化课题”为名,安排其对特定政府部门、社会群体进行“田0 魔豆 | 7 页 | 265.23 KB | 12 天前3
重庆理工大学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的舆论风波前提下,“先斩后奏”将男性留学生安排入住女生宿舍,一方 面既不尊重学生知情权,另一方面女学生隐私权也存在隐患。 此外,有部分观点联想到此前山东大学“女学伴”事件,批评重庆理工大学此举突破性别安全底线,质疑是否是另一种形式 的“教育矮化”以及对留学生搞“特殊化”待遇。 2、 舆情高峰(9 月 16 日) “重庆理工大学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经网 络发布后持续发酵,16 日极目新闻、南方都市报、封面新闻及 女生宿舍楼就住,证实学校在加快国际化建设中存在“重指标 轻管理”的问题,相关配套设施严重滞后。2、学生权益风险 问题被放大。“学校宿舍楼内男女学生混住”这一话题标签极 易吸引舆论目光,首先将引发公众对女性学生群体性别安全能 否得到保障的质疑。同时,该话题极易与此前山东大学为留学 生分配“女学伴”事件产生关联,激发舆论对学校将女学生做 作为吸引留学生就读的“优惠条件”的批评与质疑。3、对留 学生实行“双重标准”管理的质疑。学生宿舍本应实行严格的 作中“网 开一面”的质疑。 五、专家意见 “重庆理工大学安排男性留学生混住女生宿舍”事件是近 年来部分高校在留学生管理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缩影,其中涉及 的“双重待遇”质疑直接触及公众对校园公平和安全的呼声, 极易引发舆论聚焦,对学校公信力建设和维护产生重大舆情隐 患。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必须从强化资源配套建设、提升国内 外学生管理平等意识以及建立学生意见反馈沟通机制等方面 着手:第一80 魔豆 | 9 页 | 416.39 KB | 10 天前3
济南育英中学教师体罚事件的舆论风波教 育和体育局调查核实,育英中学一年级班主任田某某因在班 级管理中对学生存在不当行为,对其作出记过处分并调离工 作岗位。随即引发舆论聚焦,19 日全网相关信息量达 2279 条。舆论爆发点:校园体罚近年来屡屡刺痛舆论神经,在未 成年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的舆论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肢体和 语言暴力不仅与未成年保护的法律原则相悖,更有悖于“以 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教学准则。而设施家长发布信息中声 费者权益保 护法》等),该事件可能被包装成“高校垄断经营”以及“变 相收费”等负面话题的典型案例,对学校公众形象和公信力 造成破坏。2、教育系统形象受损,加剧公众对“管理型校 园”向“服务型校园”转型的质疑。事件暴露该校仍沿用“管 控思维”而非“服务思维”应对学生需求,与国家倡导的“以 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背道而驰。公众将此视为教育治理 现代化滞后缩影,质疑部分高校是否真正尊重青年群体的时 推行阶梯式收费、开放申诉通道等),此类事件将成为教育 系统负面舆情的“高危地带”,长期侵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 形象。 五、专家意见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外卖被保安丢弃”事件暴 露出学校管理思维滞后导致的校园管理边界与学生权益保 护之间的冲突,针对该问题,应从学校管理思维转变、管理 制度建设、管理模式改进等方面入手:第一,在学校管理工 作中引入“学生参与”制度。选举学生代表适度参与学校管 理工作80 魔豆 | 10 页 | 396.22 KB | 14 天前3
忻州小学查“户口式”收集信息引众怒:教育管理别踩这三大“红线”今天,“隐私权”早已不是抽象的法律概念,而是每个公民的 基本权利,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的隐私更应受到特殊保护。 学校收集信息的逻辑,本应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非“为了 管理便利”。诸如学生的健康状况、紧急联系人信息等,是保 障校园安全和教学活动的“必要信息”;而家长的职业细节、 社会资源、家庭结构等内容,除非涉及学生特殊帮扶需求且 经家长主动同意,否则都属于“非必要信息”。 部分学校之所以陷入“查户口”的误区,本质上是把行政0 魔豆 | 5 页 | 260.46 KB | 17 小时前3
“我想捅死自己!”:辅导员如何化解退宿引发的生死危机——一个复合型心理危机干预的深度剖析与启示解决该案例,核心在于贯彻“生命至上”原则,实施“双线作 战”。一线保安全,启动“危机干预五字诀”之“快”与“稳”,即 快速响应、稳住局面,争分夺秒化解“自杀”危机。二线解心结, 落实“危机干预五字诀”之“实”“专”“长”,即务实解困、专业支 持、长效固本。通过系统性的支持措施帮助学生从绝望中找到希 望,在危机中获得成长力量。 五、实施办法 (一)安全守护——筑牢生命第一防线 依据山山的极端自杀言 情绪,并全程进行非阻断性陪伴,通过持续对话和肢体语言表达支持,彻底阻断 “自杀”的实施条件,将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置于首位。 (二)心灵 摆渡——用倾听融化情绪坚冰 当山山情绪稍有平复后,辅导员运用 深度倾听与共情技术,通过开放式提问“最近是遇到什么事情了 吗?”,为山山创造了一个安全、不被评判的倾诉空间,引导她充分 表达内心积压的感受与困扰。在辅导员无条件积极关注并接纳其当 下情绪状态下 绝不是简单的给家长发通知和提要求,而是家校定期沟通、默契配 合,形成教育合力。辅导员在危机初步解除后,第一时间向山山向 家长说明山山曾面临的极端自杀风险及其诱因,同时强调当前学校 已采取的紧急安全措施和初步稳定情况。并着重建议家长近期密切关注山山的睡眠状况和情绪波动,在家中营造放松、无压的环境。 辅导员还赠送山山家长《做孩子一生的贵人》《高压年代》等书籍, 定期与山山父母交流书中智慧,帮助山山家长找到关怀孩子的切入0 魔豆 | 8 页 | 257.18 KB | 3 天前3
“燃烧的海洋”——特朗普持续升温的“禁毒战争”意欲何为?以来视加勒比海地区为其“后院”之一,是其地缘战略秩 序的重要组成。加勒比海地处美洲大陆东侧,紧邻美国本 土东南沿海,是美国安全圈的“外缘”之一。 美国政府长期将这一带视为其“第三边界”——即继 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美国在海洋方向上的重要地缘缓冲 区。除了安全考量,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还有重要的经济利益,涉及贸易、能源与基础设施,因此强化该地区的影 响力也是美国战略利益的一部分。 回顾 制。因此,美国“禁毒”行动中的军事、情报手段更多地 指向改变或弱化委内瑞拉政府的能力,而非单纯遏制毒品。 更具体而言,美国指控委内瑞拉为毒品走私中转地或 支持毒贩组织,其目的在于将国内安全议题与外交政策耦 合,通过区域安全话语削弱委内瑞拉的合法性。换言之, 美国以禁毒战争为工具,试图划定委内瑞拉政府为“敌对 势力”、对其实施综合压力。图片来源:外媒 二、国内因素 (一)转移对政府停摆的注意力 造“政府在 行动”印象的政治功能。在公众视野中,这类军事行动具 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政府在行动”的印象可以淡化其 对财政预算谈判或政府停摆的注意力。 从议题塑造的角度分析,特朗普政府在边境安全、移 民、毒品走私等议题上历来强调“外部威胁”。将焦点移 至加勒比海、将“打击海上毒品走私”作为新闻素材,有利于将公众注意力从“政府停摆”、“联邦雇员待遇”和 “公共服务受到影响”转向“对抗外部威胁”。0 魔豆 | 10 页 | 373.44 KB | 10 天前3
“云南造车大神”事件舆情分析报告“云南造车大神”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近期,“云南造车大神”事件在引发公众围观的同时, 也在技术圈层引发深入探讨。舆情已从初期的猎奇赞叹,发 展为围绕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创新价值及其与法规标准冲 突的核心争议。技术的加入,使讨论更具专业深度,也放大 了事件的潜在风险。 一、舆情概况 近期,一位网络短视频博主在抖音平台发布的一系列 “探秘”视频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视频中,在云南某地一个 品”,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和惊喜。 2.担忧与质疑:安全与法规的隐忧 舆论普遍认为,这些自造车辆没有经过任何安全测试和 标准认证,无论是车身结构、刹车系统还是电路,都存在严 重的安全隐患。这不仅对驾驶者本人,也对道路上的其他车 辆和行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还有一些网友担心涉嫌违法与监管缺失,根据《道路交 通安全法》,机动车上路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并需 登记挂牌。这些自制车辆显然无法 上出现,反 映了基层交通监管的漏洞。 也有网友担心这种“网红”行为会被盲目模仿,尤其可 能误导青少年,认为这种无视安全法规的“硬核”改装是值 得推崇的,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3.理性与反思层面:技术视角下的路径探讨 一些理性派的网友表示,调创新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为 代价。建议其创意可以在封闭场地、特定展览或作为静态艺 术品展示,而不是作为交通工具驶上公共道路。 也有网友认为社会和相关机构不应简单地“一禁了0 魔豆 | 4 页 | 180.99 KB | 27 天前3
共 24 条
- 1
- 2
- 3








